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七旬老人历时一年完成上百件“微雕”还原农耕史

    信息发布者:wangyan王妍
    2018-11-22 19:00:37   转载

    七旬老人历时一年完成上百件“微雕”还原农耕史



    张学俭今年已经70岁了,出生在铁岭县镇西堡镇西果园村,从16岁开始学习木工技术,技术逐渐精湛,老人做木工活的同时爱上了木雕这项技术,在退休后,就开始不断学习木雕技术,他擅长的木雕技术叫微缩木雕,已经雕刻出了很多造型生动稳重,结构优美,形神兼备,衣纹流畅,极富古朴质感的作品,老人比较有名的《刘尚清老宅》木雕,以1:10的比例几乎还原了整个老宅的四合院布局和景观。

    用微雕技艺记录40年前农耕过程

    11月17日,记者见到了张学俭老人,他看起来精神矍铄,人也很热情,“小赵过来看看,这就是我最新作品,没想到有很多居民喜欢,我也挺高兴。”随后,他就把我引进了他家对门的住户家里,原来这些木雕比较大,在家里放不下,正好他对门的邻居家里一直空着,他就借来摆放他的木雕。

    老人对记者说,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了巨变。去年他回铁岭县老家走亲戚,发现现在农村的生产方式已经全部机械化了,和他年轻的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,他年轻时候使用的工具已经再也见不到,“我会木雕啊,我就想能不能把我年轻时候耕种、生产时的过程,用木雕展现出来,以木雕作品告诉后辈们四五十年前,我们用什么工具耕地,用什么运输。这样也能从侧面说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。”老人对记者说。

    上百件作品栩栩如生展现昔日生活

    在张学俭老人邻居家的南屋,记者看到了老人的新作品,这个作品是一套的,近30组,有上百件作品,这些作品以小木人为主体,展现了他们拿不同工具,春耕、夏季除草、秋收、冬季打谷子的过程,非常生动。



    老人非常用心,把这些小人放到了沙盘上,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、形象。记者看到,展出的沙盘一共有两个,一个沙盘展示的是春耕、夏季除草的过程;另一个沙盘展示的秋收“扬场”的过程。在讲解的过程中,老人点起了一根烟,目光好像回到了他年轻的时候,每天在生产队劳作的光景。



    老人做这些木雕用了一年多,花了不少心思,全部木雕都是按照1:10的比例雕刻的,包括牲畜的雕刻。老人都是下到农村亲自量了这些牲畜的腰围、腿长等数据后,才开始雕刻的,所以非常形象。记者看到,这些木雕的小人,每个季节的衣服都是不同的,夏季是单衣,冬季就是棉衣,“我给他们头发上颜色的时候,开始用的墨水,可发现很容易掉色,我就改用黑色油,这样效果就好了很多。”老人对记者说。正是老人的精益求精,使得这些作品生动、丰富、写实,最近一段时间也是吸引了很多居民观看。

    看木雕也能学知识

   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张学俭老人不但雕刻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,也雕刻了很多当时的农村人的生活方式,比如纺织、赶车、存储粮食,还有很多农村的工具,比如锄头、铲子、耙子、镰刀、土篮子等等。


    记者看到一辆马车也是雕刻的,老人就问记者,整个马车什么部位是“车”,记者当然认为是马拉着的木车叫车,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认知。可是老人告诉记者,这是不对的,其实“车”就是一个油葫芦,因为以前的车是木制的,车轱辘也是,必须经常上油保持润滑,而这个装油的葫芦才叫“车”,葫芦上面也会写上一个“车”字。另外,老人还给记者讲了耕种用的“篱”、以及“门当户对”等多种俗语的真正含义,让人涨了很多知识。

    老人家住顶楼,楼上一个小阁楼就是老人的工作间,老人打开一个不起眼的柜子,柜子里整齐摆放着十六七把刻刀,这些就是老人用的工具,很多刻刀的木柄已经被老人用得发亮。这些作品就是通过这些大小不一的刻刀,雕刻出来的。老人用略显粗糙的双手又雕刻出了上百件宝贝,这些木雕宝贝生动的反映了上世纪农村耕种生活,可以说,现在很难有人能雕刻出这样的作品了。因为雕工好的人一般都在城市工作,他们根本没有见过以前农村生产的过程;而见过这些生产过程的农村人,又少有会雕刻的,所以这些作品得之不易。“自己做了一辈子的木工,能雕刻出一些作品给人们一些启迪和认知,我真的很高兴,也算发挥了我的一点能量。”老人自谦的说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